close

  離開甲仙往南搬遷,位在衫林鄉的組合屋,是受災小林人暫時的落腳處。懸掛在鐵皮屋牆上的一塊招牌,被烈日曬得發亮,川流不息的訪客,在招牌底下來去,裡頭的五個工作人員,忙碌應答。這是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工作的一景,也是小林村災後重建計劃的縮影,更是小林村「再造家園」的起點。



  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的前身小林村自救會,於去年9月小林村舉行聯合公祭當天發起,在聯勸的協助下,社工黃士薰與社工督導黃盈豪在同一天加入他們的團隊。「聯勸支持專業人力進入重建工作,更鼓勵在地住民自成組織,」聯勸周文珍秘書長說,我們要相信住民是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,而不是站在資源提供者的角度去幫住民做決定,讓在地人自己發聲,重建工作才能真正符合住民對未來的想像。

  來不及看到家鄉的最後一面,小林人第二代要親手把她蓋回來。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小林村民們辭掉工作,把重心擺在重建,但重建之路卻分外艱辛。政府在距離小林村3公里的五里埔,動土興建了小林一村永久屋,也給了村民搬到月眉大愛屋的選擇,村民再要求興建二村,被外界誤解成「高級災民」。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執行秘書石怡珮澄清:「如果規劃的一開始就能納入村民的意見,或許事情就不會演變成如此。」

  「小林人需要找回的味道,來療癒傷口,」身為小林媳婦的怡珮說:「我們希望未來居住仍能保有情感的連結,而不是住進去一群規格化的房子,家園重建無法割捨掉文化與生活,可惜政府卻忽略了這一點。」

  過去小林村狹長的聚落,有一條長街貫穿,是小林村民共同的記憶,怡珮說:「村民口中的二村,位在組合屋後方的一塊畸零地,形狀很像原來的小林村,重建會會持續爭取,希望政府成全。」

  88風災過後,小林村一夕暴紅,各路團體都想進去幫忙。「感覺被施捨,很沒尊嚴,」怡珮無奈地說,小林人很感謝外界的盡心盡力,但是有些團體在沒有真正認識住民的處境下,就擅自闖進我們的生活,這樣的協助往往不是幫助,有時候反而是傷害。後來,重建會只好幫忙住民擋掉一些不適切的「關心」。

  家園重建工作定調前,村民間充滿不安定的疑慮,閑下來的時間怎麼辦?重建團隊無時無刻不在創造機會:推出小林梅紀念禮盒、繼續平埔族文史調查、開發新產業,舉辦除夕集體圍爐活動

,重建團隊認為,村民參與過程其實也是療傷止痛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聯合勸募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